说现在的选秀节目火爆?30年前的“卡西欧”笑了丨市民历史
当2005年因为《超级女声》的火爆而被称为“中国选秀元年”时,上海人心里不免纳闷:咦,这种全民海选阿拉不是80年代就有了吗?
1986年2月8日,农历大年三十的晚上,“卡西欧杯”家庭大奖赛的决赛伴着年夜饭播出,上海万人空巷。那次节目收视率是94%。
早在30年前,普通上海市民就走上了电视荧屏。
“卡西欧”家庭大奖赛回顾
▼点击观看▼
一
2017年4月30日,上海音乐厅内,一场以二胡为主角的音乐会正在上演。
压轴节目是群体演奏中国二胡名曲《赛马》,气势磅礴,犹如百匹骏马在草原驰骋。
观众席上的叶惠贤却似乎听到了额外的声音:卡西欧,卡西欧,卡西欧……
当年
叶惠贤(前排左一)和陈燕华(前排左二)
搭档主持了卡西欧家庭大奖赛
一直听到“卡西欧”的还有谢根娣。
1986年,过完春节去上班,同事们不再叫她的名字,称呼她就用“卡西欧”代替。
“卡西欧,侬过来”,“卡西欧,跟侬讲桩事体”。
他们都是和“卡西欧”有过密切关系的人。
舞台上的二胡演奏主角是第一届“卡西欧杯”家庭大奖赛冠军巫洪宝家庭的大女儿巫谢慧,谢根娣是她的妈妈。
而被邀请来听音乐会的叶惠贤则是卡西欧家庭大奖赛的节目主持人。
上海人一直是敢于吃螃蟹的。
当2005年因为《超级女声》的火爆而被称为“中国选秀元年”时,上海人心里不免纳闷:咦,这种全民海选阿拉不是80年代就有了吗?
1985年,一条“海选召集令”刊登在《解放日报》上:
“上海电视台将举办‘卡西欧杯’家庭演唱大奖赛。”
“每个参赛家庭人数须在三人以上,由两代以上直系成员参加(其中必须有十五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每个家庭自选独唱、重唱对唱、全家唱各一首。”
“凡具备条件的常住本市家庭,可在今明两天前往静安区少年宫报名。”
第一届卡西欧家庭大奖赛
于1985年11月开播
/袁念琪 提供
那个时候,上海电视台还只有八频道、廿频道。
上电视对于普通市民来说,是想都没想过的事情。
所以,节目组在海选招募时就碰到了难题。马上就要开始录像了,但报名人数还不到预期的一半。
节目组最后想出一个办法,在南京西路电视台大院门口摆摊,谁来报名,就送一只闹钟。
闹钟价值大概是二三十元,工作人员吆喝的话语很有吸引力:“快来啊,5块钱(报名费5元)送一只30块的闹钟!”
二
巫洪宝家没拿到闹钟。因为他们家主动去报了名。
消息最早是从二女儿巫慧敏所上的小荧星艺术团里传来的。
老师动员这些学艺术的小朋友:现在电视台有个家庭大奖赛,你们回家和爸爸妈妈讲,让他们去报名。
巫慧敏心想,阿拉姆妈不会唱歌的,怎么参加家庭比赛啊?
巫家的两个女儿
巫谢慧和巫慧敏
从小就学习乐器
后来,巫洪宝在《新民晚报》上也看到了报名信息。他回家宣布:一起去参加比赛,给两个小孩锻炼锻炼。
由于巫洪宝本人喜欢音乐,所以两个女儿巫谢慧和巫慧敏从小就学习乐器。
和现在几乎每个孩子都在学习乐器不同,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习乐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光是买把小提琴就大费周折,要去中百公司排队,排了两三个星期才买到。
谱子都得靠手抄,还要拿去厂里晒图、复印。
当时,他们住在棚户区,周围邻居对西洋乐器不了解,会揶揄:像真的一样,学这个?
学乐器确实得“像真的一样”。
谢根娣回忆,自家孩子是不能到外面玩的。每天放学回家要拉琴,不练的话要“吃生活”(挨打)。
“老头讲了,坚持到底,才能胜利。”
两个女儿
为了学习乐器
下了不少苦功
坚持了那么多年,巫洪宝把去电视台参加比赛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
他的想法是,女儿学琴学了那么长时间,去弹给人家听听,好坏让别人评论。
结果,上电视台最紧张的还是谢根娣。
为了上电视穿得好看点,他们都穿上了羊毛衫。演播室里灯光打下来,谢根娣一下子就紧张起来,汗都出来了。
不过他们家特别的表演形式——爸爸敲碗琴,女儿弹吉他,全家合唱《卖汤圆》,一下子就用高分赢得了复赛权。
复赛,再决赛。那时的比赛就有全民投票的特点。在报纸上有投票表格,观众可以剪下来寄到电视台。
观众的参与度很高,除了会投票,还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意见。
有读者投稿到《新民晚报》:
“几场初赛以后,电视观众的牢骚多起来了。几乎场场比赛,总有一个拥有专业歌唱演员的家庭参赛,而且一般总是这个家庭获得复赛权。”
“于是乎观众为普通家庭打抱不平有之,指责专业演员觊觎‘大奖’有之,怀疑评委打分偏心有之……这些意见不一定准确,但却反映了节目安排上的不足之处。”
这位读者建议:“在今后的比赛中,能否像足球、篮球等体育运动一样,分‘普通户赛’与‘专业户赛’。”
巫谢慧(右)和巫慧敏
在卡西欧大奖赛
录影棚留影
等到决赛的时候,周围邻居、同事、亲戚朋友都已知道巫洪宝家参加了比赛。
邻居们会聚在一起看电视,见到谢根娣,也不再叫她名字了,而是“卡西欧”、“卡西欧”地叫。
“那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很亲密。家里地方小,邻居对我们讲:我这间房间正好空着,给你们排练。”谢根娣说。
“每天晚饭吃好,我们就快点排练,还叫邻居们看,让他们提意见。”
“厂里也老帮忙的,同事帮忙做乐器,还借爵士鼓给我们。”
等到得冠军之后,知名度就出了工厂、里弄。
巫慧敏坐公交车,总有人认出她来:这不就是电视里弹吉他的小姑娘嘛。
他们一家尝到了一夜成名的味道。
巫洪宝一家
如今的合影
三
一夜成名,叶惠贤也体会到了。
主持卡西欧比赛后没多久,有一天,叶惠贤在电视台附近的公用电话亭打电话。
马路上开过来四五辆卡车,卡车司机们都探出头来对着他喊“卡西欧”、“卡西欧”。
甚至在后来,一位老太太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不认识叶惠贤就不是上海人”这样的话,大家也没觉得有什么突兀。
叶惠贤一直感慨,自己遇上了好时代,“我最喜欢的时代”。
在此之前,电视上节目主持都是播报形式,即使是文艺节目,也类似报幕。
而卡西欧家庭大奖赛,要求主持人能现场发挥。这非常适合曾是相声演员的叶惠贤,他的即兴能力、思维反应能力即刻出彩。
来参加电视比赛的
都是普通的上海市民
/袁念琪 提供
有妈妈带着女儿来参加比赛,很拘束,说话声音都在发抖。
叶惠贤了解到妈妈是上海市优秀营业员,就问她:“顾客来买东西时,你怎么接待?”
这是妈妈最熟悉的事情,她流利作答,进入了自然的状态。
有丈母娘和女婿来参加比赛,叶惠贤会“茄山河”:“女婿对你怎么样啊?”
参赛者都是普通的上海市民,工人、农民、售票员、军人……接地气的主持人,能拉近和他们的距离,减少他们第一次上电视的紧张感。
1986年
巫洪宝一家参加
第一届和第二届冠军擂台赛
做了三四十年电视节目,回忆起当时的“卡西欧”,叶惠贤说:“当时的节目,是真多于秀。”
他记得有一个大家庭,其中两户小家庭在郊区,一户在市区,平时排练各自为阵,大排练时一起赶到市区。
“排练时,每家都自己带菜的。”接受采访时,参赛者话语朴实,就像平时和熟人聊天一样。
彼时的上海人,还不知道“秀”和“炒作”是何物。
甚至名次也不是非常看重。大家不大关心赛制,因为上电视是最大的诱惑。
说起参赛原因,大多是为了孩子来的,名次得不得倒无所谓。比赛失利,平淡地离去,“没啥哭扯乌拉”的。
四
第一届卡西欧家庭大奖赛的决赛放在大年三十晚上播出,那一天下午上海的公交车上,很多人都在交谈:“回去看‘卡西欧’去。”
那一天晚上的收视率达到94%,这在现在是想都不敢想的数字。
这一晚,金少白也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等到第二届比赛启动时,他和妻子去报了名。
他们其实是有点孤独了,子女因为上山下乡、当兵而散落在安徽、珠海、银川等地。夫妻俩希望借此机会让子女们回来团聚。
金少白一家
获得了
第二届卡西欧大奖赛的冠军
金少白当时在长阳中学工作,一直喜欢文艺。他的五个孩子成长于文革时期,所以他们的学琴之路更难。
二女儿金小玲回忆道:“爸爸在桌上划键盘,告诉我们弹奏位置、乐理知识。”
“每天晚上他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单位的人,因为他要等单位乐队排练结束后借手风琴出来。不管刮风下雨,雷打不动背着手风琴骑车40分钟回家。”
“回家后,我们几个孩子抓紧时间练习。为了防止邻居听到声音,我们会在窗户上钉上厚厚的毯子。”
这或许就是上海人的隐忍,即使境遇不好,也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而且生活并不只是青菜萝卜,还要有点精神方面的追求。
金少白一直
热爱着文艺
那个时期,邻居看不到金家孩子在弄堂里玩闹。他们都不太清楚,金家的孩子们到底在家里干什么。
金家孩子们的“秘密”是在文革后才揭晓的。
那时他们住在虹口区的建设新村,房子在一楼,有个院子。
每到晚上,正对着院子的窗户就打开了,金家的孩子们开始文艺演出,有手风琴独奏、重奏,有小号独奏,有扬琴独奏,有演唱……
院子外坐满了自带小板凳的邻居。
金小玲(中)
和两个弟弟
在比赛现场
金家的音乐会成了小区居民的业余精神活动。
有时结束得早,邻居会说:“再唱一个吧。”金少白只能打招呼:“今天就唱到这里了,明天小孩要考试。”
时隔三十多年,金小玲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音乐会。
“我们去参加卡西欧家庭大奖赛,是家庭音乐会的重现,也是我们家辉煌的一页。”
金家姐妹和母亲(后排右一)
以及大女儿的儿子
当年在比赛现场
其实,当时冠军所得的奖品——一台“卡西欧”牌电子琴,和他们全家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交通费用相比,是远远不够的。
但金小玲还是觉得卡西欧大奖赛对他们家意义深远。
五
意义,要探究起来,很难言说。
无独有偶,卡西欧家庭大奖赛第一届和第二届冠军家庭的大部分成员现在都常居国外。
巫慧敏和巫谢慧姐妹俩在日本发展;而金小玲和两个弟弟金大军、金亚军也在日本,大姐在澳洲。
2015年
金小玲(右一)和母亲(左二)
与当年的主持人叶惠贤、陈燕华重聚
“得‘卡西欧’的冠军和你们出国有关吗?”
“没有太大关系。那时想深造学习音乐,就出国了。”他们的回答有点相似。
那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发展的时代,历史浪潮席卷着其中的每个家庭,每个个人。
只是,卡西欧的影响到现在还在。
巫慧敏回上海,在店里买衣服,问:“多少钱?”之前在忙其他事的店主一下子抬起头来,说:“你是巫慧敏吧?”
作为最早的“超女”,她在上海,还被很多人记着。
- END -
更多市民历史故事,点击下方
写稿子:顾筝/ 画图画:顾汀汀/
编视频:林国华/ 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陈冬妮/
拿摩温:陈不好玩/
照片、视频素材由采访对象提供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